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管理规程》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6 12:54:35   浏览:8624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管理规程》的通知

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管理规程》的通知

鲁教民字〔2009〕2号


各市教育局:

为加强对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的管理,保障举办者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的健康发展,我厅制定了《山东省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管理规程》,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九年一月四日





山东省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管理规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民办教育规范管理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意见》(鲁政发[2007]3号),为加强对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的管理,保障举办者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的健康发展,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本规程所称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教学内容属于高等教育层次但不具备颁发国家高等教育学历证书资格的各类培训、进修、辅导、补习等非学历高等学校(以下简称学校)。

第三条 学校及其举办者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教育公益性原则,保证教育质量。

第四条 学校的基本职责是: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组织职业培训和进修;按照国家考试的有关规定,开展助学辅导,提高受教育者的政治、文化、技术素质。

第五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对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的管理和指导。要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支持民办教育事业,维护学校的正当权益,保护其办学积极性。

第二章 设置标准

第六条 举办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除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外,还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 校舍须为一校一处的独立院落,占地面积不少于30亩,建筑面积不少于5000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不少于10平方米。校舍应当安全、卫生,不得使用危房或不适宜学生学习的建筑。

租赁校舍办学者,必须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租赁合同,其租期不得少于5年。租赁校舍办学或用地、校舍产权不能过户到学校名下的学校,其办学注册资金要按一定比例存入审批机关指定的银行专户,本金和利息归学校所有,资金使用受审批机关监管。

(二)学校主要负责人应当具备国家规定的任职条件,具有10年以上高等教育教学或管理经历,身体健康,年龄不超过70周岁。

(三)学校应当根据在校生规模配备专兼职管理人员。专职管理人员与学生比例不得低于1:30。学校管理人员应当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财会人员应当具有法定任职资格。

(四)学校应当根据在校生规模配备专兼职教师。专兼职教师与学生比例不得低于1:20。其中,专职教师不得少于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二。学校专兼职教师应当具备法律、法规规定的教师资格和相关专业技术资格。

(五)学校应当配备相应的专业图书和期刊,其中纸质图书不少于5000册,生均达到10册以上。

(六)办学注册资金不得少于50万元。

(七)教学内容符合高等教育层次,开设专业不少于2个,制定与所设专业相适应并符合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配备符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教材和辅导资料。

(八)学校应当根据所设专业和学生人数配备相应的实验、实训、实习设备。自购教学设施设备总价值不得少于50万元。



第三章 审批管理

第七条 设置学校,由举办者所在地的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省教育厅审批(济南市和青岛市由市教育行政部门审批,报省教育厅备案)。开设卫生、保安、武术、航空服务等特殊专业,须先经省或学校所在市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审核同意。

承担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必须经相应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主管机构审批;与具备颁发学历教育证书资格的高等院校联合举办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函授教育辅导站等,必须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书,并事先履行向市教育局提出申请,报教育厅审批、备案手续。

第八条 学校的名称应当体现学校所在行政区域、办学层次、办学类别,并冠以学校字号。学校一律称“专修学院”,不称“培训学院”、“进修学院”、“大学”。

未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名称不得冠以“中国”、“中华”、“国际”、“国家”等字样;未经省教育厅批准,不得冠以“山东”、“齐鲁”和“省”等字样。

如设立网站、网页,其域名应与审批的学校名称一致或 采用与其名称一致的汉字拼音书写。如使用简称,也应采用名称的汉字拼音字头书写。网站(页)地址应同主页内容一并上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九条 学校批准正式设立后,应凭《办学许可证》及时到有关部门办理非企业法人登记、单位代码、收费许可和其他核准、备案手续。

第十条 经批准设立的学校实行省市两级共同管理,以其所在市的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为主,省教育厅实施宏观管理与协调。

省、市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对批准设立的学校实行动态管理定期检审制度,并将检审结果长期向社会公告。

第十一条 学校只能使用经审批机关核准的一个名称,不得设立分支机构(含分校、分校区、教学点),不允许二个以上校区办学,不得将承担的教育教学任务委托或承包给其他组织和个人实施。



第四章 招生管理

第十二条 学校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并领取《办学许可证》及有关证件后方可招生,面向社会印发招生简章(平面媒体广告、电子多媒体等)设立招生网页,按照招生广告备案权限审核备案。

学校招生必须独立完成,不得将招生工作委托其他非教育组织、经营性中介公司和个人实施。在办学地点之外设置招生点的,需经当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同时在办学地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三条 发布招生广告(简章),须填写《招生广告(简章)审核备案表》,事先履行审核备案手续并加盖专用印章。在市级传播媒体发布招生广告,须经市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备案;在省级传播媒体或跨省发布招生广告,须经省教育厅审核备案。

第十四条 招生广告内容必须真实、准确、合法,主要内容包括:学校名称、办学性质、招生专业、开设课程、办学形式、学习期限、招生对象、招生范围、收费标准、报名手续、证书发放等,并注明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对招生性质、发放何种毕业文凭等内容必须准确无误,不得含糊其辞。发布招生广告的民办学校名称,必须是经审批机关批准的民办学校全称,不得省略“职业技术”、“专修”等字样,不得使用缩写简称,以免造成误导。不得将自考助学、远程网络教育等与普通全日制学历教育混同,进行误导性宣传。

第十五条 招生广告一经审定,不得随意改动内容。招生广告备案编号的有效期限一般为三个月,经批准的招生广告如需改动或超过批准的有效发布期,必须重新办理审核备案手续。《招生广告审核备案表》应存档备查,保存期为二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招生广告的审核备案工作一律不收取费用。

第十六条 学校自行招收的非学历教育学生,学校应对其发放《学习通知书》。《学习通知书》必须明确学习形式、学习年限、取得学习证书办法、提供电子网页验证方法或电话验证方法等。不得以任何形式发放容易误导为学历教育学校的《录取通知书》。

第十七条 学生入学必须坚持自愿原则。严禁以误导、欺骗、强制等不正当手段抢拉生源。

学生到校后,应及时向学生或者学生家长告知学校设置专业、颁发证书、学时、收费、教学与生活条件等方面的详细情况,安排现场考察。学生或者学生家长满意后,方可办理入学手续。

第十八条 学校必须按照物价部门核定或者备案的收费项目和标准收取费用并开具国家规定的统一票据。在校内长期公示收费项目明细表。

举办学制一年以上的全日制非学历教育的,学生注册入学后,学习时间不满两个月的按学年收费标准的四分之一收费,满两个月不满一学期的按学年收费标准的二分之一收费,满一学期不满一学年的按一学年收费。学制一年以下的非学历教育,按实际学习时间天数折算收费。

不得以任何名目跨学年预收学费、住宿费,不得以“建校资金”、“教育储备金”、实习费等名义向学生和家长集资或收费,不得自立项目或超过核定标准收取学费、住宿费。学生外出实习一学期以上不需要返校住宿的,学校不得收取当学期或当学年的住宿费。

学生退学、退费,应严格执行省教育、物价部门的有关规定。



第五章 学校管理

第十九条教学与行政管理

(一)学校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学校章程,建立健全学校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的决策机构,依法行使决策权;院(校)长依法行使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权。

学校理事长、理事或者董事长、董事名单报审批机关备案;聘任院(校)长必须报审批机关核准。

(二)学校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学校章程,建立学校教学、行政和学生管理机构,配备专职教务和行政管理人员,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三)承担学历教育助学以及国家资格性培训的学校,应使用国家规定教材。所用教材应报办学审批机关备案。

(四)学校应按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组织教学,保证开出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包括实验和实习课),完成规定的课时数,严禁缺课、漏课或删减课时。

第二十条学生管理

(一)建立学生入学资格审查制度、登记备案制度和学生电子档案。学校应组织专人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拟招收的学生进行资格审查。对入学一年(一年)以上的学生必须组织政审、体检和建立入学登记备案花名册学生电子档案。登记备案项目应包括学生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地址、家庭住所、入学时间、学习专业(培训项目)、身体状况、身份证号码等。学员无身份证者应注明并核对其家庭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机构名称及户口薄编号。

学生登记备案花名册应于每年10底前报市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电子学籍和学生档案永久保留。

(二)认真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建设。严禁谩骂、体罚学生。严禁对学生实施罚款处罚。

(三)健全学生学习成绩档案。按期登记注册学生的考核、考试或实验、实习成绩,及时存入学生学习期间的有关资料。学生完成学业并通过相应考试、考核的,按规定颁发写实性结业证明。

(四)学校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依照有关法律和规定建立健全党团组织、工会组织和学生组织。

第二十一教师管理

(一)学校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认真做好对所聘学校领导、教师、管理人员的人事管理和教育培训工作。

(二)聘任教师的条件: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民办教育,为人师表,并具有教师资格证和职称证书,要达到高校教师相应的学历要求。

(三)聘任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签定聘任合同。合同内容尽量详尽,如一方违约,应按合同法处理,避免给学校工作造成直接损失。

(四)学校要有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注重培养专业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要创造条件定期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加强师德建设,鼓励教师取得相应的职业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培养“双师资格”的新型教师,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五)按照新《劳动法》,依法保证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并为教职工交纳社会保险费;按时支付教师讲课费,在业务培训、职称聘任、教龄和工龄计算、表彰奖励、计划生育、社会活动等方面享有公办学校同等权利。

第二十二条 安全与卫生管理

(一)学校法定代表人必须履行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依法维护学生、教师和学校合法权益。

(二)学校应建立并落实逐级管理责任制及校园安全、校舍管理、环境卫生管理、学生管理、消防管理等规章制度。

(三)学校教室、实验室、食堂、宿舍及其他活动场所必须符合安全卫生及消防要求。

(四)学校应建立突发事件处置预案;按有关要求配齐并及时更换学校安全设施,防止火灾、洪涝、触电、盗窃、食物中毒、踩踏、侵犯学生人身安全等各类事故的发生,

第二十三条财务管理

(一)学校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学校章程,建立健全财务管理机构,配备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会计人员,财务人员不得由学校举办者的直系亲属担任。并设立独立的、具备安全防盗条件的财务办公场所。

(二)学校一经批准设立,须持审批机关、登记管理机关出具的相关证明,以学校名义独立开设银行帐户,并报审批机关备案。学校各项收入均应存入学校银行账户,严禁个人保管或者存入个人账户。

(三)学校应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方针政策,按照会计制度要求认真组织会计核算,建立健全财务、资产管理制度。严禁巧立名目侵占、挪用、私分所收费用和学校资产。

(四)学校应接受审批机关的财务监督,年度终了,必须向审批机关报送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等财务报表;定期接受审批机会的财务检查,参加审批机关组织的会计培训。接受审批机关依法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其财务会计状况进行的审计,并如实公告审计结果。

学校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的比例逐年提取发展基金。财会人员调离工作时,学校必须事先报审批机关备案并严格工作交接手续;审批机关可以指派专人监交。



第六章 变更、终止和法律责任

第二十四条 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的分立、合并、终止,在依法进行财务清算后,由举办者提出,经民办学校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的决策机构同意后,报审批机关批准。

第二十五条 学校变更举办者、法定代表人,在依法进行财务清算后,由原举办者、法定代表人提出,经学校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的决策机构同意后,报审批机关批准。

第二十六条 学校变更名称、办学地址、办学层次、电子网页网址,变更或者增设专业,由学校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的决策机构同意后,报审批机关批准或者备案。

第二十七条 民办学校有下列行为之一,由审批机关依法责令其终止办学:

(一)连续两年未招生或所招学生达不到规定的开班数额者;

(二)办学条件差、教学或财务管理混乱以及发生其他违法办学行为,经审批机关责令限期整改仍达不到规定标准者;

(三)发布虚假广告、违法违规招生、欺诈招生、损害学生利益并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因违法办学情节严重,依法应予吊销办学许可证者。

第二十八条 自行终止或被审批机关责令终止的学校,自批准之日起30天内,必须妥善安置学生,做好财务结算及相关善后工作,其办学许可证和印章由审批机关收回并注销登记。

终止学校由所在市教育行政部门提出意见,报审批机关审批(济南市、青岛市办理终止后,报省教育厅备案)。

第二十九条 学校违反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由审批机关或者会同相关部门依法予以责令限期改正并视其情节轻重分别予以警告、通报批评、退还所收费用、罚款、停止招生、取消招生资格、吊销办学许可证等处罚。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七章 支持与保障

第三十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管理权限,将学校的管理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科学的规范管理,提高质量,严格督促现有学校完善办学条件,保证教学质量,及时监督、指导学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帮助解决办学中的困难和问题。

第三十一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采取一人多校或包片包校等形式,向所属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派出督导专员或督导巡查员、党建工作联络员或指导员等,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加强指导和监管。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自本规定公布之日起,学校在两年内仍未达到本规定要求的办学条件,应改办其他教育培训机构或终止办学。

第三十三条 本规定由山东省教育厅负责解释。

第三十四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务院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附英文)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附英文)
国务院



第一条 为促进大陆和台湾地区的经济技术交流,以利于祖国海峡两岸的共同繁荣,鼓励台湾的公司、企业和个人(以下统称台湾投资者)在大陆投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台湾投资者可以在大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经济特区投资。
鼓励台湾投资者到海南省以及福建、广东、浙江等省沿海地带划定的岛屿和地区从事土地开发经营。
第三条 台湾投资者在大陆可以下列形式进行投资:
(一)举办台湾投资者拥有全部资本的企业;
(二)举办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
(三)开展补偿贸易、来料加工装配、合作生产;
(四)购买企业的股票和债券;
(五)购置房产;
(六)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开发经营;
(七)法律、法规允许的其他投资形式。
第四条 台湾投资者可以在大陆的工业、农业、服务业以及其他符合社会和经济发展方向的行业投资。台湾投资者可以从各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公布的项目中选择投资项目,也可以自行提出投资项目意向,向拟投资地区对外经济贸易部门或者地方人民政府指定的审批机关申请。
国家鼓励台湾投资者投资举办产品出口企业和先进技术企业,并给予相应的优惠待遇。
第五条 台湾投资者在大陆投资举办拥有全部资本的企业、合资经营企业和合作经营企业(以下统称台胞投资企业),除适用本规定外,参照执行国家有关涉外经济法律、法规的规定,享受相应的外商投资企业待遇。
台湾投资者在大陆进行其他形式的投资,以及在大陆没有设立营业机构而有来源于大陆的股息、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和其他所得,除适用本规定外,也可以参照执行国家有关涉外经济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六条 台湾投资者可以用可自由兑换货币、机器设备或者其他实物、工业产权、专有技术等作为投资。
第七条 台湾投资者在大陆的投资、购置的资产、工业产权、投资所得利润和其他合法权益受国家法律保护,并可以依法转让和继承。
台湾投资者在大陆的活动应当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第八条 国家对台湾投资者的投资和其他资产不实行国有化。
第九条 国家根据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对台胞投资企业实行征收时,依照法律程序进行并给予相应的补偿。
第十条 台湾投资者投资获得的合法利润,其他合法收入和清算后的资金,可以依法汇往境外。
第十一条 台胞投资企业在其投资总额内进口本企业所需的机器设备、生产用车辆和办公设备,以及台胞个人在企业工作期间运进自用的、合理数量的生活用品和交通工具,免缴进口关税、工商统一税,免领进口许可证。
台胞投资企业进口用于生产出口产品的原材料、燃料、散件、零部件、元器件、配套件,免缴进口关税、工商统一税,免领进口许可证,由海关实行监管。上述进口料件,如用于在大陆销售的产品,应当按照国家规定补办进口手续,并照章补税。
台胞投资企业生产的出口产品,除国家限制出口的外,免缴出口关税和工商统一税。
第十二条 台胞投资企业可以向大陆的金融机构借款,也可以向境外的金融机构借款,并可以本企业资产和权益抵押、担保。
第十三条 台湾投资者拥有全部资本的企业,经营期限由投资者自行确定;合资经营企业和合作经营企业,经营期限由合资或者合作各方协商确定,也可以不规定经营期限。
第十四条 合资经营企业董事会的组成和董事长的委派、合作经营企业董事会或者联合管理机构的组成和董事长或者联合管理机构主任的委派,可以参照出资比例或者合作条件由合资或者合作各方协商决定。
第十五条 台胞投资企业依照经批准的合同、章程进行经营管理活动。企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不受干涉。
第十六条 在大陆投资的台胞个人以及台胞投资企业从境外聘请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可以申请办理多次入出境的证件。
第十七条 台湾投资者在大陆投资可以委托大陆的亲友为其代理人。代理人应当持有具有法律效力的委托书。
第十八条 在台胞投资企业集中的地区,台湾投资者可以向当地人民政府申请成立台商协会。
第十九条 台湾投资者在大陆投资举办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由大陆的合资、合作方负责申请;举办台湾投资者拥有全部资本的企业,由台湾投资者直接申请或者委托在大陆的亲友、咨询服务机构等代为申请。台湾投资者投资举办企业的申请,由当地对外经济贸易部门或者地
方人民政府指定的审批机关统一受理。
台胞投资企业的审批,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办理。各级对外经济贸易部门或者地方人民政府指定的审批机关应当在收到全部申请文件之日起45天内决定批准或者不批准。
申请人应当在收到批准证书之日起30天内,按照有关登记管理办法,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登记,领取营业执照。
第二十条 台湾投资者在大陆投资因履行合同发生的或者与合同有关的争议,当事人应当尽可能通过协商或者调解解决。
当事人不愿协商、调解的,或者协商、调解不成的,可以依据合同中的仲裁条款或者事后达成的书面仲裁协议,提交大陆或者香港的仲裁机构仲裁。
当事人没有在合同中订立仲裁条款,事后又没有达成书面仲裁协议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由对外经济贸易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Important Notice: (注意事项)

英文本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务院法制局编译, 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
共和国涉外法规汇编》(1991年7月版).
当发生歧意时, 应以法律法规颁布单位发布的中文原文为准.
This English document is coming from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OVERNING FOREIGN-RELATED MATTERS" (1991.7)
which is compiled by the Brueau of Legislative Affairs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is published by the China
Legal System Publishing House.
In case of discrepancy, the original version in Chinese shall prevail.

Whole Document (法规全文)

PROVISIONS OF THE STATE COUNCIL CONCERNING THE ENCOURAGEMENT OF
INVESTMENTS BY COMPATRIOTS FROM TAIWAN
(Adopted by the Tenth Executive Meeting of the State Council on
June 25, 1988, promulgated by Decree No. 7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July 3, 1988, and effective as of the date
of promulgation)
Article 1
These Provisions are formulated in order to promote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s mainland and the region of Taiwan,
thereby boosting common prosperity of the two parts of the motherland on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s, and to encourage companies, enterprises and
individuals on Taiwan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investors from Taiwan")
to make investments on China's mainland.
Article 2
Investors from Taiwan may make investments in all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municipalities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special
economic zones on China's mainland.
Investors from Taiwan are encouraged to engage themselves in land
development operations in Hainan Province and on the designated islands
and in areas along the coastal regions of the Provinces of Fujian,
Guangdong and Zhejiang.

Article 3
The investments made by investors from Taiwan on China's mainland may take
the following forms:
(1) to establish enterprises with the capital wholly owned by investors
from Taiwan;
(2) to establish equity or contractual joint ventures;
(3) to carry out compensation trade, to process supplied materials, to
assemble supplied parts, and to carry out contractual production;
(4) to purchase shares and various kinds of bonds and debentures of
existing enterprises;
(5) to purchase real estate;
(6) to obtain land use right according to law and to engage in land
development operations; and
(7) to adopt other forms of investment permitted under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Article 4
Investors from Taiwan may make investments in various trades in China's
mainland: industries, agriculture, service trades, and other trades that
are in conformity with the orientation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vestors from Taiwan may select investment projects from the lists of
projects published by the departments concerned under various local
people's governments; they may also put forward, of their own accord,
proposals as to their investment intent and file their applications to the
departments of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 or to the examining
and approving organs designated by various local people's governments in
areas where they intend to make investments.
The State encourages investors from Taiwan to make investments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export oriented enterprises and of technological advanced
enterprises and gives corresponding preferential treatment to such
enterprises.

Article 5
With respect to the various types of enterprises established with
investments by investors from Taiwan - enterprises with the capital wholly
owned by investors from Taiwan, equity and contractual joint ventures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enterprises with investments by compatriots
from Taiwan"), they shall all be opera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se
Provisions; in addition to this, they may also enjoy the corresponding
preferential treatment as enjoyed by enterprises with foreign investments
with reference to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in foreign-related economic
laws, decree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state.
With respect to the other forms of investment made by investors from
Taiwan on China's mainland, and with respect to those investors from
Taiwan who have not set up business offices on the mainland, but have
dividends, interest, rental, royalties and other incomes that come from
China's mainland, in addition to the application of these Provisions,
reference shall be made to the relevant foreign-related economic law,
decrees and regulations.
Article 6
Investors from Taiwan may make investments by using freely convertible
currencies, machinery and equipment or other physical goods, industrial
property right, and proprietary technology.
Article 7
The investments made on China's mainland by investors from Taiwan, the
assets they have purchased, their industrial property rights, their
profits from investments, and other lawful rights and interests shall be
protected by state laws, and may be transferred or inherited according to
law.
Investors from Taiwan shall, in their activities on China's mainland,
abide by state laws, decrees and regulations.
Article 8
The state shall not nationalize the investments made by investors from
Taiwan or other assets belonging to them.
Article 9
Where the state, in light of the needs of social and public interest, has
to requisition the enterprises with investments by compatriots from
Taiwan, the State shall handle the requisitioning according to the legal
procedures and the investors concerned shall be duly compensated.
Article 10
The lawful profits gained by the investors from Taiwan from their
investments, their other lawful income and the funds after liquidation may
be remitted out of China's mainland according to law.

Article 11
Machinery and equipment imported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enterprises with
investments by compatriots from Taiwan and included in the total amount of
investment, the motor vehicles for use in production, the office
equipment, as well as the articles and means of communications for
personal use and within reasonable quantities, imported by individual
compatriots from Taiwan during the period when they work in the aforesaid
enterprises shall be exempted from Customs duties and consolidated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tax, and also from application of import
licences.
The raw and processed materials, fuels, bulk parts, spare and component
parts, primary parts, and fittings, which are imported by the enterprises
with investments by compatriots from Taiwan for the production of export
commodities, shall all be exempted from Customs duties and consolidated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tax and also from obtaining import licences, and
placed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the Customs. In case that the aforesaid
imported raw materials and parts are used for the production of
commodities to be sold on the market of China's mainland, it is imperative
to make up the procedures for importation and to pay taxes and duties
according to the regulations. The export commodities produced by the
enterprises with investments by compatriots from Taiwan shall,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ose commodities the export of which is under restriction by
the state, be exempted from Customs duties on export goods and
consolidated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tax.
Article 12
Enterprises with investments by compatriots from Taiwan may obtain loans
from financial institutions of China's mainland; they may also obtain
loans from financial institutions outside China's mainland, and may use
their assets as well as their rights and interests as mortgage or
security.
Article 13
With respect to the enterprises with the capital wholly owned by investors
from Taiwan, their period of operation shall be determined by the
investors themselves; as to equity and contractual joint ventures their
period of operation shall be determined, through consultation, by the
various parties to the ventures, they may also choose not to stipulate a
period of operation.
Article 14
The composition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of equity joint ventures and the
appointment of the chairman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the composition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or of the joint managerial organs of contractual
joint ventures and the appointment of the chairman or the appointment of
the director of the joint managerial organs, shall be determined, through
consultation, by the various parties to the equity or contractual joint
ventures in light of the proportion of investments or the terms of
contract.

Article 15
Enterprises with investments by compatriots from Taiwan shall conduct
their operational and managerial activiti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pproved contract or articles of association. The enterprises' decision-
making power for business operations and management shall not be
interfered with.
Article 16
The technical and managerial personnel, engaged by individuals and
enterprises investing on China's mainland may apply and obtain multiple-
journey travel documents.
Article 17
The investors from Taiwan, who make investments on China's mainland, may
appoint their relatives or friends residing on the mainland as their
agents. The agents should hold legally effective letters of authority.
Article 18
In areas where enterprises with investments by compatriots from Taiwan are
concentrated, the investors from Taiwan may apply to the local people's
government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ssociation of investors from
Taiwan.
Article 19
With respect to equity and contractual joint ventures to be established,
on China's mainland, with investments by investors from Taiwan, the
application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foresaid enterprises shall be
filed by the mainland party; as o the enterprises to be established with
capital wholly owned by investors from Taiwan, the application shall be
filed directly by the investors from Taiwan themselves, or they may
entrust their relatives or friends residing on the mainland, or entrust
the institution providing advisory services, with the application. The
application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enterprises with investments by
investors from Taiwan shall be accepted and handled, in a unified manner,
by the local department for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 or by
the examining and approving organs designated by the local people's
government. Cases concerning the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of the
application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enterprises with investments by
compatriots from Taiwan shall be handl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uthority
prescribed by the State Council. Departments for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 at various levels or the examining and approving
organs designated by the local people's government shall, within forty-
five days of receipt of complete application documents, make the decision
on whether the said application is approved or disapproved.
The applicants shall, within thirty days receipt of the written approval,
file an application to the department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a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levant procedures for
registr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go through the procedures for
registration and obtain business licences.

Article 20
With respect to the investors from Taiwan who have made investments in
China's mainland, in case that a dispute arises during the execution of,
or in connection with, a contract, the parties concerned shall try their
best to settle the dispute through consultation or mediation.
Where the parties concerned are unwilling to settle the dispute through
consultation or mediation, or the consultation or mediation has failed,
the parties concerned ma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ipulation of the
arbitration articles in the contract, or in accordance with the written
arbitration agreement reached by the parties concerned after the dispute
has arisen, submit their dispute to the arbitration authorities on China's
mainland or in Hong Kong for settlement.
In the event that the parties concerned did not include an arbitration
article in their contract, and on written arbitration agreement has been
reached after the dispute has arisen, then the dispute may be brought
before the people's court.
Article 21
The right to interpret these Provisions resides in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
Article 22
These Provisions shall go into effect as of the date of promulgation.



1988年7月3日

青岛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司法工作条例

山东省青岛市人大常委会


青岛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司法工作条例
青岛市人大常委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证宪法、法律、法规在本行政区域内的贯彻实施,促进司法公正,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青岛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下简称人大常委会)在市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依法对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青岛海事法院(以下简称司法机关)的司法工作实行监督。
市人大党委会支持司法机关依法履行职责。司法机关应当接受人大常委会的监督。
第三条 市人大常委会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监督权。
第四条 监督司法工作中的重要事项由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决定;重要日常工作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以下简称主任会议)研究处理;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协助市人大常委会监督司法工作;市人大常委会有关办事机构负责办理监督司法工作的具体事项。

第二章 监督的内容
第五条 市人大常委会对司法机关监督的主要内容:
(一)贯彻实施宪法、法律、法规的情况;
(二)执行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议、决定的情况;
(三)对有关司法工作的议案及市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的办理情况;
(四)案件办理情况;
(五)指导审判、检察工作的规范性文件;
(六)实施执法责任制、错案责任追究制的情况;
(七)应当依法监督的其他事项。
第六条 市人大常委会对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任命的司法工作人员监督的主要内容:
(一)遵守法律、法规的情况;
(二)执行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议、决定的情况;
(三)执行审羊、检察纪委的情况;
(四)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控告、检举的违法行为;
(五)应当依法监督的其他事项。
第七条 市人大常委会对司法机关办理的下列案件进行监督:
(一)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申诉、控告、检举中需要监督的;
(二)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市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中要求监督的;
(三)全国、省人大常委会交办或者区(市)人大常委会请求监督的;
(四)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办理案件中有违法或者失职、渎职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
(五)其他应当依法监督的。

第三章 监督的方式和程序
第八条 司法机关制定的指导审判、检察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应当在一个月内报送市人大常委会备案。
第九条 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负责对司法机关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对与宪法、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向主任会议报告审查意见,主任会议审查确认后,责成有关机关纠正,或者提请市人大常委会作出撤销的决议、决定。
第十条 市人大常委会可以听取审议司法机关的工作报告、专题报告或工作汇报。
主任会议和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受市人大常委会的委托,可以听取司法机关的专题报告、工作汇报。
第十一条 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听取并审议报告的议题,可以由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或市人大常委会办事机构提出,也可以由司法机关提出,由主任会议决定是否提请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
第十二条 决定列入市人大常委会会议议程草案的报告议题,应当在会议举行一个月以前通知报告机关。报告机关的报告文本、资料应当在会议举行七日以前报送市人大常委会。
临时确定的报告议题,应当及时通知报告机关,报告机关按要求时间报告。
第十三条 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听取并审议司法机关的工作报告或专题报告时,报告机关的主要负责人应当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
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对报告不同意的,应当责成报告机关作出补充报告或重新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对工作报告、专题报告或工作汇报提出的审议意见,需要作出答复的,有关机关必须在三个月内将办理情况书面报告市人大常委会。
第十四条 市人大常委会和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可以组织各自的组成人员以及人大代表对司法机关的工作进行视察或执法检查。
第十五条 视察或执法检查时,可以采取听取汇报、座谈、询问、查阅资料等方式。司法机关应当如实汇报情况,回答问题,提供资料。
第十六条 视察或执法检查中提出的意见,司法机关应当认真办理。对发现的重大问题,由主任会议决定提请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可以作出相应的决议、决定。
第十七条 市人大常委会对案件的监督,可以采取交办、调查、听取汇报、调阅案卷、发出监督意见书等方式。
调阅案卷,应当经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主任委员会批准,按照规定办理手续,并由专人负责,注意保密,保持案卷完整无损。
第十八条 市人大常委会监督的重要案件由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向司法机关提出监督意见,必要时提交主任会议研究,或者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第十九条 市人大常委会对提请审议的案件,认为在认定事实、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或者严重违反法定程序的,可以决定发出监督意见书。
监督意见书的内容,应载明被监督机关、监督事由、监督目的与要求。
第二十条 司法机关接到监督意见书后应按要求办理,并将办理结果书面报告市人大常委会。
第二十一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任命的司法工作人员,应当向市人大党委会述职。
市人大常委会可以组织市人大代表评议司法机关的工作。
述职和评议的内容、方式等事项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确定。

第四章 责任和处理
第二十二条 司法机关及其有关责任人违反本条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其责任:
(一)违反或者不执行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议、决定的;
(二)对市人大常委会提出的监督事项不办理的;
(三)对监督意见书提出的监督意见在规定期限内不办理、不报告的;
(四)对市人大常委会视察、执法检查和调查提供虚假情况的;
(五)对有关司法工作的议案及市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久拖不办的;
(六)其他应当追究责任的。
第二十三条 有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情形之一的,由市人大常委会根据情节分别作出如下处理:
(一)责令有关机关限期纠正;
(二)责成或建议有关机关对责任人给予处理;
(三)对市人大常委会任命的人员,可以撤销其职务;
(四)对市人民代表大会选举的人员,可以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罢免其职务。
司法机关及有关责任人认为前款处理失当的,可以陈述理由,请求变更,市人大常委会应当在三个月内依法作出答复。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对具有司法职能的公安、国家安全、司法等部门司法工作的监督和区(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本级司法工作的监督,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二十五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999年4月3日